高校英语语音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

作者: 时间:2018-09-20 点击数:

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全国高校英语语音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校首届语音-听觉-认知科学与二语语音教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在扬州大学举行。我系杨楠主任和桑春芳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Francis Nolan,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林茂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王桂珍,南京大学教授陈桦,复旦大学教授马秋武,文莱国立皇家学院教授David Deterd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李爱军,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曹文和全国高校语音教学专业委员会技术与研究部主任周卫京等专家教授作主旨发言。

Francis Nolan的发言首先为会议主题拉开了序幕,通过梳理英语语音的演变历史,分析语音变化的原因,对未来语音变化趋向做出了预测。而后,林茂灿教授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洋腔洋调”现象分析了对外汉语中声调和语调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王桂珍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被授予了“终身成就奖”,在她的发言中,通过阐述各种语言观、语言学习理论以及语音教与学的心里认知过程,从而提出了这些理论在英语作为中国的一门外语的语境下的实践意义。接下来,陈桦教授围绕世界范围内英语变体和英语韵律中的Lingua Franca Core这一话题进行了发言,她指出非英语本族语的使用者们在有效的、可懂的语言交流中的通用语核心对于英语语音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随后是马秋武教授的发言,他反复强调,语音教学的核心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系能力,要打破传统的纠音式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建立起所学语言的系统知识,这也是高校语音教学的唯一出路。 David Deterding的发言以对扬州大学多名学生的录音采访为素材,分析了阻碍语言交流的发音特征,从而对通用语核心理论中影响可懂性的音系特征做出了验证。李爱军教授的研究则以我国北京方言区的英语学习者的元音产出为考察内容,通过三项语音实验:感知实验、声学实验和借助电磁发音仪的发音生理实验,探讨了影响学习者发音可懂度和外语口音感知的相关声学及发音信息,以及感知、声学和发音生理三个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可视化发音训练模式走进语音教学课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本次研讨会主旨发言内容丰富,视域广阔,启人深思,会后的分组讨论更是各抒己见,气氛活跃,适应了学科发展的跨学科、跨领域特征,融合了跨学科创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我国二语语音教学与研究的视野、深度和广度,更为践行英语语音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撰稿:桑春芳 审核:杨楠]

Copyright © 2022 开云在线登录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2014410